筐子、篩子、簸箕等柳條編織的手工藝品對于我們并不陌生,不過在當今現(xiàn)代化的生活中,這些生活藝術品卻在漸漸消失。
說到拉薩的柳條編織技藝,那就不得不提曲水縣。在曲水,柳條編織技藝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意、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不斷推陳出新的佳作而馳名于世。
多年來,曲水縣的手工藝人秉承傳統(tǒng),利用槐刺和竹柳,編織出了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品及裝飾品。在2010年,曲水柳條編織技藝被評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曲水縣茶巴拉鄉(xiāng)色麥村今年63歲的傳承人桑旦旺堆早在他18歲時就與這門技藝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已有40多個春秋。
“現(xiàn)在每天只要有空閑時間,我都要編上一會,因為柳條編織技藝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著柳條在手指間來回穿梭,我會感到開心和充實。”桑旦旺堆笑著說。
看著桑旦旺堆嫻熟的編制過程和布滿“痕跡”的雙手,不難想象這40年來,他為這門技藝的文化含量和技術含量所付出的汗水、時間,他所付諸的耐心和毅力是那樣值得敬佩。
而隨著時代發(fā)展,柳條編織技藝正逐漸退化為鄉(xiāng)村的記憶,花樣繁多的手工制品正成為一道漸行漸遠的風景。幸好,還有如桑旦旺堆這般堅守著的手藝人,我們才得以見證這項既尋常又神秘的柳編工藝,窺見這項民間藝術文化的精湛。
桑旦旺堆不僅默默堅守著這門技藝,而且從思想上緊跟時代步伐,“柳編成品,與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能在高原氣候下長期使用。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思想也要跟上,不能固于傳統(tǒng),故步自封。應引進新觀念,在編織方法和造型上有所改進,只有這樣,才能為柳條編織開創(chuàng)一條坦途?!鄙5┩颜J真地說。
目前,桑旦旺堆在柳條編織工藝品的樣式上增加了許多款式:有方的、圓的、圓錐形的,大小不等、大的主要有筐子、篩子和簸箕等產(chǎn)品,可以用來曬糧食及裝雜物;小的則是一些美觀精致的小筐,主要用于裝飾、擺設,或者放一些風干肉、糖果、零食之類的食物。這些柳條編織的生活用具不僅整齊、美觀,還結(jié)實、耐用。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