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壁畫分布在寺廟、府第、宮殿、民宅、驛站、旅店等地方的墻壁上。而寺院則為壁畫聚集之所,大寺院往往有數(shù)十個到數(shù)百個殿堂,各個殿堂及其周圍走廊的墻壁、天花板等處均繪滿了壁畫,估計寺廟壁畫在10萬幅以上,如果把這些壁畫一幅幅地排列起來,那確實是延綿不斷、絢麗多姿、色彩繽紛的美麗畫廊。
壁畫中的羅布林卡9
壁畫:密宗修行圖
西藏壁畫的風格特點
西藏壁畫的特點是技法豐富多變,筆法古樸細膩,畫面別具一格。所用顏料均為傳統(tǒng)的不透明的礦物質顏料。與唐卡一樣,顏料內(nèi)均已調(diào)入動物膠和牛膽汁,以保持色彩鮮艷,經(jīng)久不褪。壁畫的題材比唐卡廣泛,多了一些反映征戰(zhàn)、勞役、修建寺廟的故事畫和民俗畫。
就拿大昭寺的壁畫來說,在大昭寺的壁畫中,保存了文成公主進藏宣傳盛唐文化的業(yè)績,也保存了唐代的壁畫藝術,不僅是歷史和藝術的珍品,也是漢藏文化交流的實物紀念。
西藏壁畫與牦牛的關系
在西藏壁畫中,最富于高原壁畫特色的是牦牛圖案。牦牛被譽為“高原之舟”,是藏族人民最喜愛的動物之一。在西藏壁畫中,牦牛的藝術表現(xiàn),鮮明地體現(xiàn)出高原藝術特有的性格特征——簡明扼要,生動夸張,表現(xiàn)風格的多樣化。壁畫的創(chuàng)作者突出牦牛的某些局部特征,以表現(xiàn)出牦牛雄厚威武的軀體與強有力的動態(tài)。 有一種“簡影”式畫法,很可能屬于壁畫中的早期風格。這類牦牛多為通體鑿刻,飽滿圓渾,體積不大卻氣勢磅礴,大尾小頭,拱背垂腹,四肢短而有力,牛角彎成半圓形或干脆為圓形。
后來出現(xiàn)的簡易型牦牛樣式似乎是對前者的一種變體,它們不再采用通體鑿刻,僅用線條勾勒出大體的輪廓。無論是圍獵野牦牛還是馴服野牦牛,繪畫者都能處理得情趣盎然。
不同時期的西藏壁畫
西藏壁畫大致可劃分為早、中、晚三期: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壁畫可能是距今3000年前后的遺存。北部加林山壁畫和西部的阿壟溝壁畫點,有可能屬于高原最早的一批壁畫點,另外魯日朗卡、任姆棟等壁畫點也保存著部分早期壁畫圖像;中期壁畫大致在距今3000-2000年間,這一時期也是西藏壁畫的繁榮期。晚期壁畫以藏北納木錯一帶的洞穴壁畫為其代表。
藏民族的壁畫源自洞穴壁畫,有深厚的傳統(tǒng)基礎。自松贊干布時期修建大昭寺以來,就形成了漢式和尼泊爾式畫派,而歷代畫家們又互相學習,各取所長,融合各派,形成了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畫派。由于融合無間,彼此既有共同特點,又有若干差異,很難斷然劃分、畫線辨認了。藏民族的壁畫集中在寺廟,但就其內(nèi)容和社會功能而言,卻并非完全宗教化的,而是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世俗化的傾向。壁畫在其發(fā)展中不斷地世俗化、民族化,并吸收多方面的營養(yǎng)和影響,從而形成了將藏民族傳統(tǒng)和外來影響融合在一起,具有鮮明的藏民族特點的藝術流派。
風格各異的三大畫派
西藏壁畫同其他繪畫藝術一樣,在它發(fā)展過程中,因社會環(huán)境、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幾個流派。公元13世紀起,西藏壁畫逐漸形成了各具風格的“噶瑪嘎哲”、“堪日”、“門唐”三大畫派。
噶瑪嘎哲又稱“康孜”畫派,主要盛行于西康,一般稱它為“加赤”(意為漢畫派)。它的特點是注重神態(tài),善于繪花草樹木、山石瀑布,畫面潔凈,色彩搭配和諧??叭张梢卜Q“藏孜”畫派,早期受鄰國尼泊爾和印度的影響較大,流行于江孜和日喀則。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渾厚深沉,人物造型豐滿、追求曲線變化。門唐派即“溫孜”畫派,這一派具有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刻畫細致和富麗堂皇的風格,是西藏最有影響的畫派。
無論是西藏的巖畫還是壁畫,都具有非常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而正是由于一個個默默奉獻的畫師和普通百姓的貢獻,才能將這些傳統(tǒng)藝術發(fā)光、發(fā)熱,才不會在歷史的潮流中銷聲匿跡。
本版文圖根據(jù)資料整理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