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男女无遮挡拍拍视频_曰韩av无码一本二本三本_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_国产午夜激情视频

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非遺 > 文藝館 > 舞蹈

西藏鼓樂敲出雪域高原生活美

2015年05月14日 16:37    
分享到:    

    那額(熱巴鼓)

    那額,又稱熱巴鼓。藏族、門巴族棰擊膜鳴樂器。漢族稱藏族手鼓。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樹、甘肅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慶等地區(qū)。

    熱巴鼓鼓框圓形,用一塊薄木板條煮后彎曲而成,兩面蒙以山羊皮,用金屬鼓釘固定皮膜。鼓面直徑25厘米~30厘米,最小者直徑20厘米,鼓框厚5厘米~7厘米,皮面中心區(qū)及四周繪有色彩鮮艷的民族圖案紋飾,有的還在鼓框上端系以一塊紅綢或彩色絨球為飾。鼓框下端連接一根用松木制成的圓柱形鼓柄,柄長20厘米~30厘米,鼓柄外涂棕紅色漆。鼓棰用細藤條烘烤制成彎弓形,棰頭包以布或皮革,棰柄木制,手握部位有龍頭雕飾。那額多為自制自用,制作較為粗糙,裝飾也較簡單。

    演奏時,左手持鼓柄,右手持鼓棰擊奏,因鼓棰落點部位的不同,音響也有較大變化。原為藏族宗教樂器,現(xiàn)用于喇嘛寺院羌姆、藏戲鼓舞段落和《熱巴舞》等民間歌舞伴奏。熱巴藝人表演時,男藝人手執(zhí)盤鈴,女藝人手執(zhí)那額,邊奏邊舞,鼓點千變?nèi)f化,樂聲優(yōu)美動聽,舞蹈技藝高超,舞姿優(yōu)美動人。那額既是伴奏樂器,又是舞蹈道具。

    門巴族那額,鼓框用竹片制作,鼓面一側蒙野山羊皮,另一側蒙家山羊皮。鼓身涂漆,鼓框兩側均雕龍為飾。除用于宗教活動外,還用于門巴戲伴奏。

    卓舞腰鼓

    “卓舞”在藏語中被稱為“腰鼓舞”。“卓”意為吉祥,“卓舞”一般在重大節(jié)慶活動中開場、謝幕時表演。

    卓舞作為藏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一門比較特殊的藝術,也是現(xiàn)存世界各民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最為古老的項目之一。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西藏的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則兩種風格。多頗章卓舞就是典型的山南風格。舞者所用的腰鼓鼓幫上拴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條圍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將圓鼓豎著固定于腰的左邊。表演時傳統(tǒng)的隊形為圓形,在整個表演隊伍中領舞者2人,他們不帶腰鼓,主要是提醒動作變換順序,控制節(jié)奏速度,其動作韻律性強,姿態(tài)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難度較小,領舞者均由熟知整個卓舞的動作、順序、有較長表演經(jīng)歷的人員擔任。群舞表演者邊擊鼓邊按鼓點節(jié)奏起舞,同時舞蹈動作把長發(fā)辮子揮舞成“∞”、“○”等形態(tài),舞到高潮時兩手擊鼓,身體左右上下翻轉,長辮隨之旋轉,動作粗獷豪放,剛勁威武,節(jié)奏感強,氣勢壯觀。

    山南卓舞兩人領舞,一先一后,領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舞鼓人頭戴長辮,舞到高潮時兩手擊鼓,身體左右上下翻轉,長辮隨之旋轉,氣勢壯觀。山南卓舞的鼓較小,系在腰間,所以舞時動作幅度大。

    正是因為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多頗章卓舞在2008年入選自治區(qū)級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今天的舞者們,在鼓槌上綁起了五彩的飄帶裝飾,在那藍天白云下,飄帶高高隨風起舞,舞者滿臉的笑容綻放,他們跳著歡快的舞蹈,過程中時不時的“喲”、“呀”的齊呼,也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夏爾巴鼓

    夏爾巴鼓,夏爾巴人拍擊膜鳴樂器。流行于西藏日喀則地區(qū)聶拉木縣。

    鼓框木制,形狀與腰鼓近似,但較之細長,兩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不用鼓釘固定,而是皮面四周穿有若干小孔,用牛皮條往返穿系其中,將兩端鼓皮繃緊。形制大小有別,較大的鼓,鼓身長100厘米,中部腰徑3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大小稍有差異,稍大一端鼓面直徑28厘米,略小一端鼓面直徑26厘米。將鼓體大小相同、音高稍有差異的兩個夏爾巴鼓,在鼓框的兩端部位用皮條捆扎牢固、相連成為一體,即是夏爾巴雙鼓。

    演奏時,奏者坐姿,將鼓橫置于雙腿上,直徑稍大的一端鼓面置于右邊,直徑略小的一端鼓面置于左邊,用雙手拍擊兩端鼓面發(fā)音,雖無固定音高,但音響高低有別,音色清脆響亮,穿透力較強。演奏夏爾巴雙鼓時,奏者立姿,將鼓豎立于地面,兩手分別拍擊一鼓,音響高低、節(jié)奏疾徐互相交錯,頗富民族風格。夏爾巴鼓均由男子演奏,用于民間歌舞伴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夏爾巴鼓,鼓框用硬木制成,鼓長48.5厘米,中間腰徑28厘米,鼓框兩端口徑和蒙皮均不相同。略小一端口徑16厘米,蒙以牛皮為面,用一層牛皮將鼓皮外圈蓋嚴,皮四周有小孔,穿以皮條并編成皮圈套于鼓口外沿,中央露直徑8.5厘米的鼓心,為使發(fā)音高亢,鼓心粘有一層牛皮。用較粗牛皮條將兩個皮圈往返勒緊。制作工藝精細,鼓的外表刻以深淺、寬窄不同的環(huán)形紋飾,略細一端的鼓心并涂以黑色。

    扁鼓

    扁鼓,是蒙古、藏、朝鮮、滿、納西、彝、苗、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蒙古語稱恒格勒格,藏語稱額阿、額窮、當木窮。朝鮮族、滿族稱架鼓,苗語稱嗯鐸,漢族稱跨鼓。鼓身扁圓形。流行于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廣西等省區(qū) 。

    藏族的扁鼓,體積較大的稱額阿,體積較小的稱額窮、當木窮。流行于西藏、青海等省區(qū)。鼓框木制,兩端蒙以牦牛皮為面,皮邊四周用鐵釘固定,皮面原色或漆為綠色。大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寺院。鼓面直徑通常在100厘米以上,鼓高40厘米左右。青海玉樹當卡寺的額阿較大,鼓面直徑153厘米、鼓高45厘米,鼓面涂綠色漆、鼓身涂棕黃色漆。多懸于巨大的方柜形木架中,鼓架雕飾精美、色彩艷麗。鼓棰木制直棒形,棰頭多包以紅布或羊皮,也有用藤條或細竹制成鉤狀鼓棰。演奏時,右手執(zhí)單棰敲擊。中型扁鼓,多用于寺院或藏戲樂隊。在藏戲樂隊中,常由鼓師一人兼奏鼓與鈸,右手執(zhí)單棰擊鼓并持一單鈸,左手持另一單鈸,雙手協(xié)調(diào)配合演奏,有時也兩棰擊奏,右手擊鼓心,左手擊鼓邊,節(jié)奏多變。小型扁鼓,多用于佛教和民間舞蹈中,鼓面直徑30 厘米左右、鼓高12厘米左右,凡僧侶獨往居民家中誦經(jīng)布道,左手以皮帶懸鼓,右手執(zhí)鉤形鼓棰敲擊。在西藏山南地區(qū)桑耶寺附近的民間舞蹈《山南卓》中,舞者以皮帶將鼓豎縛于左胯部,右手執(zhí)長鼓棰、左手執(zhí)短鼓棰邊擊邊舞,常集體表演,情緒熱烈、舞姿奔放。小型扁鼓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