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男女无遮挡拍拍视频_曰韩av无码一本二本三本_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_国产午夜激情视频

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雪域時評 > 雜感隨筆

送個朋友賠十萬,"南京彭宇案"再現(xiàn)?

2015年03月21日 12:0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 易艷剛
分享到:    

    近日,某論壇一篇“我比彭宇還冤,送同事回家賠了10萬”的帖子,引起輿論關注。發(fā)帖人南京市民檀先生稱,今年2月,他邀請同事朱培訓前去看房,事后招呼大家一起吃飯,5人一共喝了3瓶白酒。最后,醉酒的朱培訓要求自己騎摩托車冒雨回家,檀先生不放心,叫了一輛出租車將他送到了離朱培訓家30米的巷口,并電話通知朱的妻子已將他送回家。沒想到是,第二天就傳來了朱被凍死在家門外的消息。

    據(jù)《揚子晚報》報道,南京市浦口法院一審判決檀先生承擔20%的責任,賠付死者家屬10.6萬余元,這其中包括1萬元的“精神損失費”。

    此事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熱烈討論,有人認為法院判決檀先生承擔責任“理所應當”,也有人認為他已經(jīng)將朱培訓送到家門口并電話通知了他的妻子,已經(jīng)做到“仁至義盡”。但我們更應注意的是,爭議背后的道德話語與法律話語的博弈。

    “南京彭宇案”再現(xiàn)?

    或許是因為檀先生所發(fā)的帖子使用了“我比彭宇還冤”之類措辭,讓很多人想到了3年前的“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一位南京老太在公交站臺摔倒,剛下車的小伙彭宇好心前去攙扶,卻反遭老太家屬索賠13萬多元。最終,在媒體報道和輿論熱議之下,案件以和解撤訴結(jié)案。

    有網(wǎng)友將檀先生的遭遇與“彭宇案”聯(lián)系起來,甚至有人調(diào)侃道:“好人苦不苦,扶個老太四萬五;好人累不累,送個朋友賠十萬。”(12月21日東方早報)

    但是,這次沒有出現(xiàn)“南京彭宇案”中網(wǎng)友“一邊倒”的情況。也有不少網(wǎng)友對法院的判決表示理解,“檀作為護送人員,在明知朱培訓飲酒過多的情況下,其護送、幫助義務未能完成,從而導致朱培訓在失去照顧的情況下喪失生命,應該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span>

    朱培訓親屬聘請的律師也認為:“檀先生送人回家確實是出于好心,但是還有義務。因為這件事情的起因是朱培訓應邀幫忙,中途又有檀先生答應送回家,這跟我們平常理解的好心護送概念不一樣。”


    凸顯道德話語與法律話語的博弈

    目前,無論是網(wǎng)絡上,還是媒體的報道中,我們只聽到了檀先生單方面的表述,因而暫時無法對事實做出評價。

    但是,跳出此案看類似的案件,我們或許可以思考道德話語與法律話語的博弈關系。

    《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分析了道德話語和法律話語的區(qū)別:道德話語是用良心、常識和社會輿論來評析社會現(xiàn)象;而法律話語卻是用權利、義務、責任等構(gòu)建起來的,它用專業(yè)語匯來厘定人們之間的糾紛。以本案為例,在道德話語體系中,任何一個公民可能都會認為,“我只是好心送朱培訓回家而已,我不存在任何義務?!钡诜稍捳Z體系中,檀先生所說的送醉酒朋友回家的“學雷鋒行為”,關涉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如法官認為,檀先生在與朱培訓妻子通話時說馬上喊車子將朱送回家,可以視作一個“承諾”,就有一定的“義務”把朱培訓安全地送到家中。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話語與法律話語存在著許多差距甚至是沖突,法律話語比道德話語更強調(diào)證據(jù)。一個人在道德層面上說話時,他通常會用良心發(fā)誓,或向上天賭咒以證明自己所說的是實話,而法律卻要用證據(jù)說話,并且在證據(jù)產(chǎn)生矛盾時,通過證據(jù)規(guī)則來判斷事實。因此,在網(wǎng)絡上占據(jù)高地的聲音,并非一定就是絕對正確或正義的聲音,因為網(wǎng)絡上通常是以道德話語為言說的主流話語,而爭議當事人糾紛的解決,卻必須在法庭上,用法律話語來對話和解決。

    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道德與法律的“兩難”困境,并非我國所獨有。如何一方面保證法律話語的正義性不受道德話語的干擾,另一方面又盡量讓法院的判決在道德上少一些爭議呢?

    國外的例子可能會對我們有所啟發(fā)。據(jù)報道,加州幾個年輕人一起開車出游,其中一個女孩開車時遭遇了車禍,被卡在車里出不來,她的好朋友趕忙前來營救,最后女孩癱瘓了。女孩將好朋友告上法庭,說朋友拉她出車時用力過度,導致她癱瘓。加州議會司法委員會于2009年6月9日以5比0票通過“好心人免責條例”,并提交議會表決,最終75比0票通過了“好心人免責條例”,該法的生效使得癱瘓女孩只能撤銷起訴。

    由此可見,道德話語與法律話語,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類似“好心人免責條例”或許就是一個不錯的思路。當然,如何判別“好心人”,又成了問題的另一關鍵。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