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華誕之青春中國
——紀念五四運動102周年
回看往昔百年歲月,即便其間諸多波瀾,但五四精神從未改變。
100多年來,貫穿中國整個20世紀的主線就是謀求民族復(fù)興,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從封建的沉睡中醒過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巨變,而五四運動就是這條歷史主線的偉大起點。
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所言:“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過去100年的時間里,五四從未被世人忘記,可當我們每次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時候,究竟在紀念什么?
先讓時間倒退回到1919年前的中國……
什么是五四
那是一個風云動蕩的年代,西方列強用鴉片敲開了中國閉關(guān)鎖國的大門,也開啟了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史,一個民族的眼神中只有空洞無望、麻木不仁。西方列強貪婪罪惡的手,將這個千年文明古國蹂躪得殘敗不堪,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從《馬關(guān)條約》到《辛丑條約》,這一頁頁屈辱的條約都是一把把利刃,將中華大地砍得遍體鱗傷,可謂瓜分豆剖。
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寫道: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
中國的未來到底該去向何方?中華民族是沉默、沉淪還是奮起抗爭成為近代中國青年苦苦思索的話題。從洪秀全到康有為、梁啟超,從鄒容、林覺民到黃興、孫中山,一代代青年畢其一生都在為民族獨立殫盡力竭。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華民族依然在列強的槍炮下風雨飄搖,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舉步維艱。
1915年,一個35歲的青年從日本留學(xué)歸來,志在報業(yè)救國,通過三個月的準備,在上海正式出版了第一期報紙,取名《青年雜志》,第二期更名為《新青年》,遷往北京大學(xué),這份雜志的創(chuàng)辦者就是陳獨秀?!缎虑嗄辍返膭?chuàng)辦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史稱“小五四”,以此為中心齊聚了蔡元培,魯迅、黃思培、辜鴻銘、傅斯年、沈一默、蔣夢麟、胡適、錢玄同、周作人、劉半農(nóng)、顧頡剛、梁漱溟等一批青年,這一年他們平均年不到27歲。這一批熱血青年高擎民主與科學(xué)的旗幟,旨在沖決一切思想藩籬,啟蒙民智,為四年后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準備了思想基礎(chǔ)。
四年后,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的中國參加巴黎和會,志在廢除不平等條約,北洋政府決定全國放假3天,梁啟超先生帶著龐大的智囊團奔赴法國助威吶喊,蔡元培先生在北京舉行了一天的演講,題目是《黑暗與光明的消長》,以慶祝這偉大的時刻。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幻想,國弱無外交的國際叢林法則徹徹底底給了整個中華一記響亮的耳光。盡管北洋政府外交代表顧維鈞先生據(jù)理力爭,中國連參加正式會談的資格都沒有,列強不顧中國反對,將戰(zhàn)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quán)益”移交給日本,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fā),時間定格在1919年5月4日。一個叫邵飄萍的青年記者把這一消息憤怒的報道給了北大的學(xué)生。一個叫謝紹敏的23歲青年當場咬破手指,用血和淚悲憤欲絕的寫道“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北大的學(xué)生們聚集在一起,聯(lián)同北京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學(xué)生,一起并肩站在了天安門前,他們高呼著“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舉行了震驚中外的五四大游行。
惟愿以血薦軒轅,一腔孤勇又何妨,縱使前途渺茫,也要奮力一搏,以青春之熱血沖破夢魘。他們的青春,早已成為我們教科書中的一頁,那時孤注一擲的熱血云集,被后世稱之為“五四運動”,其精神是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xué)。
革命時期的青春中國
習(xí)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100周年慶祝大會中強調(diào):“五四運動,爆發(fā)于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的志向和信心……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fā)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星星之火,迅速成為燎原之勢。
愛國青年所爆發(fā)出的能量與勇氣,使中國社會各階層再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
青年開始以一個整體登上政治舞臺,并被大眾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社會對青年的贊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陳獨秀先生所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
祖國終于成為了朝氣昂揚的“少年中國”。兩年后,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嘉興湖上的紅船中誕生。這一年董必武35歲,李達31歲,毛澤東28歲,鄧恩銘20歲,中國共產(chǎn)黨的締造者們平均年齡28歲。中國革命從此朝氣蓬勃煥然一新。這一年李大釗32歲、瞿秋白22歲、周恩來23歲、鄧小平17歲。
這個新生的政黨以青年的銳氣勇敢擔負起尋求民族獨立民族富強的歷史大任,他們翻雪山過草地,通過長征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他們平均年齡僅25歲;他們馳騁疆場,拋頭顱灑熱血,抗擊日寇,實現(xiàn)民族獨立。
1941年9月25日,一群青年主動請纓,執(zhí)行一項幾乎必死的任務(wù),他們每人占一道山溝,全力的吶喊聲響徹山谷,子彈打光了,就用石塊還擊,石塊用完了,他們就毅然毀掉槍支,縱身跳下數(shù)丈深的懸崖,那一年,他們平均年齡21歲,我們永遠記得他們——狼牙山五壯士;1948年5月25日,一名年僅19歲的他高舉炸藥包,舍身炸碉堡,他是董存瑞……為了更多人的生,他們的青春,誓死如歸。楊靖宇犧牲時35歲、趙一曼犧牲時31歲、陳樹湘犧牲時29歲、劉胡蘭犧牲時15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那些在開國大典上立于天安門城樓之上的身影,有多少正是當年滿懷熱血的五四青年。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寫道: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一批批青年激流勇進、視死如歸。中國人民終于站了起來,中華民族終于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建設(shè)和改革時期的青春中國
撫今追昔,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人類社會青年英雄輩出,中華民族青年英雄輩出。《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時馬克思是30歲,恩格斯是28歲,列寧最初參加革命活動時只有17歲,牛頓和萊布尼茨發(fā)現(xiàn)微積分時分別是22歲和28歲,達爾文開始環(huán)球航行時是22歲,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時是26歲,賈誼寫出“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時不到30歲,王勃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時才20多歲……
同樣,新中國在建設(shè)和改革的時代,一代代青年又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跨越。
他們是無私奉獻的雷鋒,是大慶鐵人王進喜,是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五青年,是兩彈元勛錢學(xué)森、鄧稼先,是東方紅一號設(shè)計者孫家棟,是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是雜交水平之父袁隆平,是開啟乒乓外交的莊則棟,是女排鐵榔頭郎平,是寫下《相信未來》的郭路生,是申奧首席談判專家龍永圖,是抗洪英雄李向群,是踏入太空的楊利偉,是守島衛(wèi)國的王繼才,是手持教鞭愿做一輪明月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路的張玉滾……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還有一支支年輕的團隊,他們是探尋宇宙星空的天眼團隊,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以及北斗團隊……
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100年來,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lǐng)導(dǎo)的革命、建設(shè)、改革偉大事業(yè),為人民戰(zhàn)斗、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我們不該忘記這些身影,他們正青春,亦或是已然奉獻全部的青春。2019年,習(xí)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時發(fā)表講話指出:衷心希望新時代中國青年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
100多年前如此,當今亦如此,百年青春從未老去。
新時代的青年們,我們要銘記: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yè)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xù)發(fā)揚五四精神,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歷史告訴我們,有奮起的青年才有奮起的中華。
讓我們再次回味百年前李大釗先生的寄語與期望:“青年者,人生之春也,人生之華也”“少年強者中國強”“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
關(guān)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wù)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wù)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quán),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