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歲,家住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西嘎村的卓嘎今天特別高興。因為駐村的大哥哥大姐姐又可以回來陪她玩了,同時還給她帶來各種好吃的。她還不知道,今年駐村的干部還給她和村里其他小朋友帶來了全國各地捐贈寄來的衣服和書包,她可以穿上新衣,背上新書包去上學了。
在這背后,是從單一行政援藏到社會援藏的可喜轉變。駐村干部作為行政力量,并不單純動用駐村援助資金,而是充分利用朋友圈、眾籌、淘寶公益等,動員社會各界為西嘎村捐物,切實改善了村里小朋友的物質生活。
西嘎村海拔4200米,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半農半牧村,夏季易發(fā)泥石流,冬季需爬山鑿冰取水。卓嘎的爸爸達瓦,作為西嘎村一個普通的村民和牧民,展露了難得的笑容。因為由網信辦駐村工作隊籌款修筑的人畜安全飲水工程“西嘎村水壩”正式啟用了,有了水壩,在春季不用擔心自家和牛羊的飲水,在夏季泥石流的幾率明顯減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需要翻山越嶺取水了。
人畜安全飲水工程“西嘎村水壩”不僅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更是單一資金援藏到經濟社會全方位補位支撐的縮影。多年來,國家賦予西藏一系列特殊優(yōu)惠政策和措施,不斷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fā)展,但是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任務繁重。在有需要的地方,想民之所需,便民之所急,向基層傾斜、向農牧民傾斜、向民生傾斜,及時補齊“短板”,突出支撐作用,才能讓全民小康的目標更好的實現(xiàn)。
援藏模式的另一個可喜轉變是由純“輸血”向“輸血”,“造血”相結合的轉變。改變單一的扶貧,為廣大農牧民提供一個崗位,在增加收入的同時還學習了一門技術。天還沒亮,卓嘎的媽媽永措就匆匆出門了。她要在村口等班車趕到日喀則白縣里的大棚蔬菜基地上班,該縣蔬菜產業(yè)擁有1個示范園、25個標準化示范基地,蔬菜大棚總數(shù)達到5300余座,是日喀則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提供了600多個就業(yè)崗位,僅靠著蔬菜種植一項,永措每年均增收近4000元。山東是日喀則的對口援助省,依托農業(yè)大省的優(yōu)勢,幫助日喀則發(fā)展特色農業(yè),永措除了平日在大棚干活,還參加了山東援藏干部指導的農業(yè)培訓,對于自家農耕也有很大幫助?!白扛乱蠈W了,我想過幾年自己也在南木林弄幾個大棚,多賺一點錢?!彼貌淮罅骼臐h語說道。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那曲,來自浙江的醫(yī)生為數(shù)百位嚴重唇腭裂牧民進行手術,讓身處草原深處的牧民感受到溫暖與關愛。在昌都,重慶市動員和組織企業(yè)到重復投資,安排北部新區(qū)對口支援昌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提供了近千個就業(yè)崗位;在阿里,河北省堅持把旅游作為對口援助產業(yè)來發(fā)展,唱好“古格”戲、打好“土林”牌,讓人口不足萬人的縣,去年實現(xiàn)門票收入230萬元、旅游收入1600萬元.....
卓嘎一家,正是西藏千千萬萬農牧民家庭的縮影。相信援藏事業(yè)櫛風沐雨二十余載,必將同心共筑新西藏,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